外泌體簡介- 應用與治療
外泌體可能的應用
根據2021年ExoCarta數據庫最新資料統計,已經有9769 個蛋白質, 2838 個miRNAs, 3408 個RNAs,及1116 個脂質在外泌體中被發現。
外泌體在藥物傳遞中的角色也日漸重要。合成式的外源性載體(如微脂體、奈米顆粒、微球等)雖然已被廣泛使用,但仍有其先天上的限制,因而減少了在體內的穩定性並導致特定病變的累積,大大降低了他們標定目標的潛力。現在較新的研究都指出以天然藥物來做為遞送載體有較理想的特性,例如自然趨向性、逃避宿主免疫系統、選擇性和能夠高效進入目標細胞。外泌體被認為是生物藥物載體的最佳候選者,它們具有脂雙層結構,可通過血腦屏障 (BBB);而藥物可以通過電穿孔、共同培養、超音波、濃度梯度超高速離心等方式進入其中。基於其源自個體本身和多功能性的特點,有望成為給藥系統、免疫治療和精準治療的新手段。
外泌體市場近年的發展包括: 2020年 8月Kimera Labs 宣布,其公司所研發的第一創新產品(first-in-class) XoGlo已完成延續性FDA IND送件,這個創新產品的成分就是胎盤臍帶幹細胞的外泌體,適應症是用於治療COVID-19所造成的發炎症狀。2020年 7月Sarepta Therapeutics精準基因治療的領導者與Codiak BioSciences宣布一項全球研究合作計畫,共同研究並開發”工程化的外泌體治療(engineered exosome therapeutics)”用來提供基因治療、基因編輯、與 RNA技術,用以治療罕見疾病。
外泌體運用在疾病診斷
外泌體存在於所有生物體液扮演細胞與細胞間溝通角色,外泌體分泌影響細胞間微環境甚至透過循環系統改變遠端細胞生理功能,在病理狀態,例如:發炎、細胞變性、免疫變化、癌症等條件下釋放的外泌體含有特定生物成分,包括表面蛋白或小分子核糖核酸等標記,可應用為臨床疾病診斷、疾病嚴重程度分期或評估治療反應的指標,且以外泌體作為液體檢體具低侵入性更具吸引力。目前登錄於臨床試驗網站以外泌體發展為疾病檢測臨床試驗案有感染、各式癌症、心血管、婦產、神經退化等疾病。以癌症為例,癌症生發過程透過腫瘤細胞大量分泌外泌體改變周邊微環境影響標的細胞基因及蛋白表現,在各種病理條件下分泌的外泌體蛋白質體學分析顯示蛋白質表達發生明顯改變,來自各種癌症的蛋白質也參與病變過程,外泌體蛋白對血管生成、轉移、腫瘤形成和疾病使它們成為非常有潛力的癌症診斷或預後應用。
外泌體運用在疾病治療
現階段大多數進行中的外泌體臨床試驗聚焦於疾病診斷,然而以外泌體作為多種疾病治療的臨床試驗也持續增加中,包括癌症、免疫調節、神經退化和感染等疾病。治療性外泌體主要來源包含間質幹細胞 (MSC)、免疫細胞等細胞分泌天真(naive)外泌體,甚至永生性(immortalized)細胞經基因工程修飾分泌攜帶特定藥物外泌體正在積極發展作為治療劑。外泌體治療兼具細胞治療優點且安全性更佳。近幾年間質幹細胞分泌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已證實含有許多生長因子、細胞激素等生物分子,動物實驗也證實具有組織修復、抗發炎、抗氧化傷害等功效,相關間質幹細胞外囊泡臨床試驗案件數呈現持續增加,目前登入於美國臨床試驗網站(ClinicalTrial.gov)間質幹細胞胞外囊泡臨床試驗,涵蓋新冠肺炎、糖尿病、多器官衰竭、阿滋海默氏症、黃斑部病變、胰臟癌、腦血管病變等疾病,外泌體不具細胞核的特性相較全核細胞治療更具安全性,被認為未來外泌體於細胞治療應用更具潛力替代全核細胞治療,因此近年許多科學家開發量產間質幹細胞外泌體與討論相關規範及臨床應用,更被認為明日之星。
研究顯示臍帶來源間質幹細胞相較於成年來源間質幹細胞顯示較好生長、分化與免疫抑制能力,艾萬霖利用人類最早最純淨的臍帶組織分離出間質幹細胞,經特殊培養純化優質外泌體,期待治療退化性疾病與維持人類健康的老化為發展。
(艾萬霖生技- 李志詳碩士)